close

相同的事情常常因為自身經驗和外在環境有不同的想法,看完這篇文章(http://www.babyou.com/opencms/channel1/Article000949.html?__locale=zh_TW),也自助歐洲完了,才驚覺自己真的有所改變了!


老實說,如果在去歐洲自助之前看到這篇文章,只能字面上的理解,無法思考文章中的觀點,直到轉了一圈,才有辦法當一回當事人!

當深陷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到頭的長工作短休閒恐怖輪迴當中,會有種死命都要逃脫的念頭。但又偏偏像是脫北者的矛盾,要選擇快樂但風險高的生活還是平淡但低風險的日子?兩難,兩難。

雖然不是什麼生活經歷多豐富的人,但天生夢想家的我,時不時就會遇到這種麵包和冒險的衝突。在流行上班族的30歲gap year前,我也忍耐不了每天上班的浪費生命賺錢模式,剛畢業的我也聽不進長輩們的邊上班邊學習生活的教誨,所以離職了。離職的我本來想要學外國人去英國過個gap year ,尋找我人生的方向。但畢竟錢是自己辛苦賺的,跟花爸媽的錢,心情天差地遠,所以就待在家裡混吃等死,每天睡到自然醒再找人出來玩耍,雖然沒有什麼建設性,但也渾身是勁的復活。沒有什麼大改變,但換了環境、換了心情!沒什麼不好!

與其混吃等死,不如來個未知的冒險,有些人是這樣想的。但沒有人可以保證未知的未來會有怎樣的際遇,於是風險管理告訴我們應該有些計畫,然後才會有良好的變化。這是忠告也是枷鎖,一體兩面,有如雙面刃,正常。

冒險的定義本來就是讓狂野的、自由的生命中的一切主宰一切,排除掉下意識的驅趕,好的壞的概括承受,然後到頭來一句---人生阿!一切洗盡鉛華,甘之如飴。一無所有或十足野性的人才有辦法承擔。一般如我的市井小民們可能沒有那種灑脫,承擔這種鴻飛羽翼的重量,所以折衷的辦法只好歪曲的呈現。

部分半集體意識型態社會的臺灣人,跟隨現在流行的出國旅行或打工,放下穩定工作為的是逃避、跟大家一樣或是尋找自己……。「想要改變」成為臺灣年輕人的主流意識之一,說穿了這些年的旅遊或打工是模仿下的產物。從小被填鴨的我們,想像力沒有辦法像西方思想的天馬行空,也沒有辦法原汁原味的吸收,就像臺灣的綜藝節目總是抄襲的無味一樣。

可以設立目標改變自己的基礎在於「知道自己哪裡需要改變」!可惜對機械化生活茫然的人們,又怎麼會知道自己哪裡需要改變?所以只好人云亦云,人家出國我也出國、人家學英文我也學英文。

 

我想是對於人生型態的先備知識不足吧!就像前面說的,半集體意識型態僵化了人生的格局。所以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概念來看旅行,補充人生型態的知識,對生活、對人性有更深的廣度,一但有了,雖然立足點相同,但視野已經改變。

如果說要在混沌的時候硬要立定志向,那目標可能是狹隘的。如果可以在更寬廣的資料庫裡建立願望,無論有成沒成,都已經比從前來得雄偉了!

 

總而言之,如果可以在出走之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,稱得上是非常厲害,無論成敗與否,都瀟灑了一回。如果在出走之前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,在可以承擔的風險之下循著大家的腳步模仿看看,畢竟再偉大的藝術作品也是從臨摹開始的。等待羽毛豐滿時就可以隨心所欲的變化出自己的結論,也就是自己想要的改變。

出去旅行看得不只是風景,也是自己。唯有讓大量的資訊洗刷過八分滿的杯子,剩下的才是鮮美的汁液。將自己麻木的生活溢出,留下旅行中的鮮活記憶。需要承擔的是時間的風險和重新來過的決心。如果要出走請走得夠久,如果想要改變請下定決心,出去了就不要每天滑手機和原本的世界接軌,時間夠久,一切都有機會重新來過。

I come, I see, I conquer.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歐洲旅行 價值觀
    全站熱搜

    奧麗薇與阿曼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